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牙齒拔起來做成牙刷架~


好可愛~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253930

; KISSlicer - FREE
; Windows
; version 1.1.0.14
; Built: May  8 2013, 11:25:54
; Running on 2 cores
;
; Saved: Fri Feb 28 14:00:07 2014
; 'Toothbrushholder_fixed.gcode'
;
; *** Printer Settings ***
;
; printer_name = Default
; bed_STL_filename = 
; extension = gcode
; cost_per_hour = 200
; g_code_prefix = 4D31303420533C54454D503E0A473238203B20686F6D
;     6520616C6C20617865730A4731205A352046313030203B206C696674
;     206E6F7A7A6C650A4D31303920533C54454D503E0A4D3832
; g_code_warm = 3B2053656C6563742065787472756465722C207761726D
;     2C2070757267650A0A3B2035442D7374796C650A4D31303420533C54
;     454D503E0A0A
; g_code_cool = 3B2047756172616E746565642073616D65206578747275
;     6465722C20636F6F6C696E672920646F776E0A0A3B2035442D737479
;     6C650A4D31303420533C54454D503E0A
; g_code_N_layers = 3B204D617962652072652D686F6D65205820262059
;     3F
; g_code_postfix = 4D313034205330203B207475726E206F66662074656
;     D70657261747572650A47323820583C582B353E3B20686F6D6520582
;     0617869730A4D383420202020203B2064697361626C65206D6F746F7
;     273
; post_process = NULL
; every_N_layers = 0
; num_extruders = 1
; firmware_type = 2
; add_comments = 1
; fan_on = 
; fan_off = 
; fan_pwm = 0
; add_m101_g10 = 0
; z_speed_mm_per_s = 3
; z_settle_mm = 0.2
; bed_size_x_mm = 200
; bed_size_y_mm = 200
; bed_size_z_mm = 170
; bed_offset_x_mm = 100
; bed_offset_y_mm = 100
; bed_offset_z_mm = 0
; bed_roughness_mm = 0.2
; travel_speed_mm_per_s = 100
; first_layer_speed_mm_per_s = 40
; dmax_per_layer_mm_per_s = 50
; xy_accel_mm_per_s_per_s = 2000
; lo_speed_perim_mm_per_s = 20
; lo_speed_solid_mm_per_s = 30
; lo_speed_sparse_mm_per_s = 30
; hi_speed_perim_mm_per_s = 80
; hi_speed_solid_mm_per_s = 80
; hi_speed_sparse_mm_per_s = 70
; ext_gain_1 = 1
; ext_material_1 = 0
; ext_axis_1 = 0
; ext_gain_2 = 1
; ext_material_2 = 0
; ext_axis_2 = 0
; ext_gain_3 = 1
; ext_material_3 = 0
; ext_axis_3 = 0
; model_ext = 0
; support_ext = 0
; support_body_ext = 0
; raft_ext = 0
; solid_loop_overlap_fraction = 0.5
;
; *** Material Settings for Extruder 1 ***
;
; material_name = PLA
; g_code_matl = 3B204D617962652073657420736F6D65206D6174657269
;     616C2D737065636966696320472D636F64653F
; fan_Z_mm = 0.5
; fan_loops_percent = 100
; fan_inside_percent = 100
; fan_cool_percent = 100
; temperature_C = 225
; keep_warm_C = 80
; first_layer_C = 225
; bed_C = 0
; sec_per_C_per_C = 0
; flow_min_mm3_per_s = 1
; flow_max_mm3_per_s = 12
; destring_suck = 1
; destring_prime = 1
; destring_min_mm = 1
; destring_trigger_mm = 10
; destring_speed_mm_per_s = 10
; Z_lift_mm = 0
; min_layer_time_s = 10
; wipe_mm = 5
; cost_per_cm3 = 0
; flowrate_tweak = 1
; fiber_dia_mm = 1.75
; color = 0
;
; *** Style Settings ***
;
; style_name = Default
; layer_thickness_mm = 0.2
; extrusion_width_mm = 0.4
; num_loops = 2
; skin_thickness_mm = 0.8
; infill_extrusion_width = 0.4
; infill_density_denominator = 6
; stacked_layers = 1
; use_destring = 1
; use_wipe = 0
; loops_insideout = 1
; infill_st_oct_rnd = 1
; inset_surface_xy_mm = 0.055
; seam_jitter_degrees = 0
; seam_depth_scaler = 1
;
; *** Support Settings ***
;
; support_name = sample support
; support_sheathe = 0
; support_density = 0
; support_inflate_mm = 0
; support_gap_mm = 0.2
; support_angle_deg = 75
; support_z_max_mm = -1
; sheathe_z_max_mm = -1
; raft_mode = 1
; prime_pillar_mode = 0
; raft_inflate_mm = 2
;
; *** Actual Slicing Settings As Used ***
;
; layer_thickness_mm = 0.2
; extrusion_width = 0.4
; num_ISOs = 2
; wall_thickness = 0.8
; infill_style = 8
; support_style = 0
; support_angle = 74.9
; destring_min_mm = 1
; stacked_infill_layers = 1
; raft_style = 1
; extra_raft_depth = 0.2
; oversample_res_mm = 0.125
; crowning_threshold_mm = 1
; loops_insideout = 1
; solid_loop_overlap_fraction = 0.5
; inflate_raft_mm = 2
; inflate_support_mm = 0
; model_support_gap_mm = 0.2
; infill_st_oct_rnd = 1
; support_Z_max_mm = 1e+020
; sheathe_Z_max_mm = 0
; inset_surface_xy_mm = 0.055
; seam_jitter_degrees = 0
; seam_depth_scaler = 1
; Speed vs Quality = 0.49
; Perimeter Speed = 50.60
; Solid Speed = 55.50
; Sparse Speed = 50.40
;

國內第一本3D印表機DIY書籍出現啦~

3D印表機自造全書(3D Printer DIY)
中文3D列印DIY的相關資料,又出現生力軍啦~~
雖然還沒正式開賣,但是光封面就覺得應該是精采可期的。
待正式上市,一定可以給大家帶來相當的幫助。
書中提到的DIY套件,在這邊有相關資訊給大家做參考:
http://3dprinter.steps.com.tw/

博客來購書網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8225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列印作品合照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8218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41919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40635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60521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54516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97291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217067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232464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235178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241790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250645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86728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7461

Gulpy 怪獸



170mm 高

; KISSlicer - FREE
; Windows
; version 1.1.0.14
; Built: May  8 2013, 11:25:54
; Running on 4 cores
;
; Saved: Sun Feb 23 11:55:34 2014
; 'pm_gulpy_170mm.gcode'
;
; *** Printer Settings ***
;
; printer_name = Default
; bed_STL_filename =
; extension = gcode
; cost_per_hour = 200
; g_code_prefix = 4D31303420533C54454D503E3B0A4732383B0A4D3130
;     3920533C54454D503E0A4D3832
; g_code_warm = 3B2053656C6563742065787472756465722C207761726D
;     2C2070757267650A0A3B2035442D7374796C650A4D31303420533C54
;     454D503E0A0A
; g_code_cool = 3B2047756172616E746565642073616D65206578747275
;     6465722C20636F6F6C696E672920646F776E0A0A3B2035442D737479
;     6C650A4D31303420533C54454D503E0A
; g_code_N_layers = 3B204D617962652072652D686F6D65205820262059
;     3F
; g_code_postfix = 0A4D313034205330203B207475726E206F666620746
;     56D70657261747572650A47312046333030302020583C582B353E205
;     932303020203B20686F6D65205820617869730A4D383420202020203
;     B2064697361626C6520
; post_process = NULL
; every_N_layers = 0
; num_extruders = 1
; firmware_type = 2
; add_comments = 1
; fan_on =
; fan_off =
; fan_pwm = 0
; add_m101_g10 = 0
; z_speed_mm_per_s = 3
; z_settle_mm = 0.25
; bed_size_x_mm = 200
; bed_size_y_mm = 200
; bed_size_z_mm = 180
; bed_offset_x_mm = 100
; bed_offset_y_mm = 100
; bed_offset_z_mm = 0
; bed_roughness_mm = 0.25
; travel_speed_mm_per_s = 90
; first_layer_speed_mm_per_s = 20
; dmax_per_layer_mm_per_s = 50
; xy_accel_mm_per_s_per_s = 2000
; lo_speed_perim_mm_per_s = 30
; lo_speed_solid_mm_per_s = 30
; lo_speed_sparse_mm_per_s = 30
; hi_speed_perim_mm_per_s = 80
; hi_speed_solid_mm_per_s = 80
; hi_speed_sparse_mm_per_s = 80
; ext_gain_1 = 1
; ext_material_1 = 4
; ext_axis_1 = 0
; ext_gain_2 = 1
; ext_material_2 = 0
; ext_axis_2 = 0
; ext_gain_3 = 1
; ext_material_3 = 0
; ext_axis_3 = 0
; model_ext = 0
; support_ext = 0
; support_body_ext = 0
; raft_ext = 0
; solid_loop_overlap_fraction = 0.5
;
; *** Material Settings for Extruder 1 ***
;
; material_name = Copy of PLA i3 190
; g_code_matl = 3B204D617962652073657420736F6D65206D6174657269
;     616C2D737065636966696320472D636F64653F
; fan_Z_mm = 0.5
; fan_loops_percent = 100
; fan_inside_percent = 100
; fan_cool_percent = 100
; temperature_C = 215
; keep_warm_C = 80
; first_layer_C = 215
; bed_C = 0
; sec_per_C_per_C = 0
; flow_min_mm3_per_s = 1
; flow_max_mm3_per_s = 12
; destring_suck = 1
; destring_prime = 1
; destring_min_mm = 1
; destring_trigger_mm = 2
; destring_speed_mm_per_s = 10
; Z_lift_mm = 0.2
; min_layer_time_s = 60
; wipe_mm = 5
; cost_per_cm3 = 0
; flowrate_tweak = 1
; fiber_dia_mm = 1.75
; color = 0
;
; *** Style Settings ***
;
; style_name = Default
; layer_thickness_mm = 0.2
; extrusion_width_mm = 0.4
; num_loops = 2
; skin_thickness_mm = 1
; infill_extrusion_width = 0.4
; infill_density_denominator = 8
; stacked_layers = 1
; use_destring = 1
; use_wipe = 0
; loops_insideout = 1
; infill_st_oct_rnd = 1
; inset_surface_xy_mm = 0.05
; seam_jitter_degrees = 0
; seam_depth_scaler = 1
;
; *** Support Settings ***
;
; support_name = sample support
; support_sheathe = 0
; support_density = 0
; support_inflate_mm = 0
; support_gap_mm = 0.2
; support_angle_deg = 55
; support_z_max_mm = -1
; sheathe_z_max_mm = -1
; raft_mode = 1
; prime_pillar_mode = 0
; raft_inflate_mm = 2
;
; *** Actual Slicing Settings As Used ***
;
; layer_thickness_mm = 0.2
; extrusion_width = 0.4
; num_ISOs = 2
; wall_thickness = 1
; infill_style = 20
; support_style = 0
; support_angle = 54.9
; destring_min_mm = 1
; stacked_infill_layers = 1
; raft_style = 1
; extra_raft_depth = 0.25
; oversample_res_mm = 0.125
; crowning_threshold_mm = 1
; loops_insideout = 1
; solid_loop_overlap_fraction = 0.5
; inflate_raft_mm = 2
; inflate_support_mm = 0
; model_support_gap_mm = 0.2
; infill_st_oct_rnd = 1
; support_Z_max_mm = 1e+020
; sheathe_Z_max_mm = 0
; inset_surface_xy_mm = 0.05
; seam_jitter_degrees = 0
; seam_depth_scaler = 1
; Speed vs Quality = 0.59
; Perimeter Speed = 50.50
; Solid Speed = 50.50
; Sparse Speed = 50.50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讓列印台不須經常重新校正高度的妙招

列印之前,經常需要重新校正列印台的水平、高低,實在是很令人洩氣。要校正好列印台,需要相當的耐心以及時間,可是拆下上一個列印作品之後,開始列印下一個模型之前,總是會發現列印台的水平、高低已經失準。需要多印幾個回合的話,真的會很想抓狂。

其實列印台的高度會亂跑,源自於調整高度用的螺絲,在列印過程中受到震動,會輕微旋轉,造成平台高度產生誤差。其實只要想辦法讓螺絲不要自己旋轉,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困擾。這時候,就需要準備 "M3防鬆螺帽"。來防止螺絲亂轉。防鬆螺帽是在螺帽內緣嵌入一圈尼龍圈,利用尼龍的彈性,咬緊住螺絲,來達到防鬆的目的。
M3尼龍防鬆螺帽

直徑跟原本的M3螺帽完全相同,只有高度增加,所以可以直接塞入原本的梅花鈕扣。但是千萬要記得,必須用瞬間膠填滿螺絲跟鈕釦之間的縫隙,並且耐心得等候兩小時以上,讓鈕釦跟螺絲完全緊密黏合。因為要扭動防鬆螺帽,需要相當大的力量。這力量會把鈕扣的六角型凹洞擠破,然後鈕釦就報銷了。要小心瞬間膠不要跑到防鬆螺帽內緣,以免防鬆螺帽報銷。
順利放入防鬆螺帽的鈕扣。記得要再點瞬間膠,把螺帽跟鈕釦粘牢。

內六角凹槽被擠破的梅花鈕釦,不能再使用了。

重新安裝回列印台,校正好高度,這樣就可以大幅減少需要重新校正列印台的次數囉~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Z軸兩顆步進馬達,到底串聯好還是並聯好?

步進馬達串聯的接法

這個問題牽涉到電感串/並聯後的總感抗、總電流上限、總電壓上限等等問題。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的...

並聯的優點,總感抗會降低,單顆馬達電流變化速度不會變慢。缺點是需要雙倍的電流,偏偏我們使用的4988步進馬達驅動晶片是控制電流上限,而且限流頂多頂多到2A。這樣要應付兩倍於單顆馬達的驅動電流,用起來實在是捉襟見肘。

串聯的優點,很明顯的就是電流量需求不會增高,讓4988步進馬達驅動晶片應付得來。
但是缺點一樣很要命。
第一,感抗會倍增,這使的電流量拉高速度變慢,不利於馬達轉動的反應速度。意思是不失步的前提下,最高轉速會變低。
第二,需要的電流不增加,可是需要的電壓是倍增的。如果超過我們常用的12V,那馬達吃不飽,照樣轉不動。

我們大家買到的馬達規格不同,到底是串聯好還實並聯好,其實沒有一定。所以結論是,Z軸得要轉很慢,或是各使用一顆4988做驅動。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分層雙色套印


列印簡單的鑰匙圈,如果可以做雙色套印,可以讓字看起來比較清楚。但是如果只有單噴頭的3D印表機,要怎麼做這樣的變化呢?其實只要印到一半讓印表機暫停,然後更換塑料,再繼續列印,就可以玩這個花樣了!這邊示範如何用Cura隨附的Plug-In "Pause at height"來做這個功能。其他的切片軟體,也可以先匯出G-code,然後在文字層的地方手動加入M0的指令,來達到這樣的效果。

首先,先在Sketch Up中繪製要列印的銘牌。這個例子中,底板的厚度做2mm厚;字面厚1mm。

匯出STL檔之後,用Cura開啟模型。Cura列印設定請參考之前的教學。

開啟Plug-In 標籤,在"Pause at height"(在這個高度時暫停)點兩下,啟動這個外掛軟體。修改"Pause height(mm)",設定成名牌底板高度再加0.1mm的數值。這個例子中是2.1mm高。

我們匯出G-code做觀察,看看這個plug-in到底動了什麼手腳。可以看到在第10層開始列印之前,多加了些指令。從4518行開始,會先讓擠出軸倒抽5mm,然後XY都移動到190的位置,再抬高Z軸。然後在4521行下M0指令,讓機器暫停。

讓機器列印這份G-code。等到列印完高度2mm以下的部分,M0指令會讓機器暫停,等待換料。停止列印後請趕快抽換不同顏色的塑料。


換完之後,按下LCD上的控制紐,就會繼續列印更高層的文字部分。

整個印完,就得到分層雙色套印的名牌啦~


這個模型檔我放在這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245750
想試試的話可以去下載。

相關文章




  • Cura 入門教學
  • Cura 模型預覽視窗操作教學
  • Cura 進階設定
  • 怎麼設定,棧板(Raft) 才會好拆?
  • 分層雙色套印
  • [好文蒐集]RepRap 3D Printer 新手入門分享

    自己動手做3D印表機的網友,分享了自己動手做的一些心得。
    據說不久之後就會刪除文章,所以我轉錄過來我這。給大家參考。

    RepRap 3D Printer 新手入門分享





    適用對象 :
    • 不小心對 3dp 產生好奇心的人
    • 想了解 3dp 原理的人
    • 擔心這個又擔心那個 , 想要最好 , 但卻不行動的人
    • 有耐心的人 因為文太長 XD
    我目前也只是一個剛玩沒多久的新手
    因為好奇所以跟社團直接購買了一個 prusa i3 的套件 , 省掉一些找料上的時間損失
    我的裝機經驗只有 prusa i3 但目前大多數RepRap 3dp 概念都跟 prusa i3 差不多
    比較特別的應該是 Delta 吧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剛剛產生興趣 但還來不及完整了解 3dp 的人
    你可以參考看看我的心得分享

    如果你已經有一台機器
    也成功印出過東西
    我建議不要浪費時間往下看 !

    大多數的文章 都偏向從 機器開始介紹
    但是如果你打算無中生有的自己來
    一定會有點不知所措 或是有一大堆的擔心
    例如 : 可以用什麼材料? 可以印多大? 可以印多精細? 強度怎麼樣? 3D 軟體難不難?
    原因是很多你擔心的問題 必須從觀念來討論
    而不是選一台無敵的機器
    先耐著性子 慢慢看完
    你會發現 其實 機器不重要
    (說實話90%的機器規格都差不多)
    當然第一台還是建議你選用大多數人在玩的機器
    避免出事沒人問的冏境



    3D Printer 工作原理 :

    在 wiki 上說得很清楚 目前 wiki : 3D 列印的技術
    主要分為
    選擇性雷射燒結(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
    直接金屬雷射燒結(Direct metal laser sintering,DMLS)
    熔融沉積式(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
    立體平版印刷(stereolithography,SLA)
    數位光處理(DLP)
    熔絲製造(Fused Filament Fabrication,FFF)
    融化壓模式(Melted and Extrusion Modeling,MEM)
    分層實體製造(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LOM)
    電子束熔化成型(Electron beam melting,EBM)
    選擇性熱燒結(Selective heat sintering,SHS)
    粉末層噴頭3D列印(en:Powder bed and inkjet head 3d printing,PP)
    3D 列印的技術圖片的解說

    而 RepRap 的機器目前都是採用 熔融沉積式(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
    簡單說就是 把材料加熱到融化的狀態後 將它擠到列印的平面上 逐層的堆疊起來
    YouTube : Prusa i3 printing

    原理就是這樣的單純
    1. 加熱到材料融化
    2. 吐出來
    3. 1 ~ 2 不斷的循環
    4. 完成



    3D Printer 工作路徑 :

    如果你有看懂工作的原理 , 緊接著就應該會思考到
    要怎樣才能讓機器畫出想要的形狀
    目前採用 FDM 的機器 大多採用 G-code 的命令來執行要走的工作路徑 依照 wiki 的資料來說 , G-code 似乎不是 3D Printer 專用的東西 wiki : G-code
    G-code 似乎早就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自動控制的機器當中
    而 3D Printer 只是直接採用了這個標準

    如何產生 G-code ? :
    如果你有認真看過剛剛 wiki 的頁面
    你會發現 G-code 所代表的命令有很多是 3D Printer 用不到的指令
    例如 : M07 M08 M09 跟 "冷卻液" 有關的命令
    所以我們就需要一些專門 替 3D Printer 產生 G-code 的軟體了
    目前大家都俗稱這些為 切片軟體

    G-code 的流程是這樣
    1. 準備好你的 3D 檔案
      基本上你用任何 3D 軟體都可以 , 因為在進行切片的時候
      切片軟體並不會管你用的是哪一套 3D 軟體
      你只要能夠輸出成切片軟體看得懂的通用格式就可以了
      以圖片來說 就類似 JPG 檔案這樣
    2. 將 3D 檔案轉換成 切片軟體看得懂的格式
      目前我的經驗 比較常用的格式是 STL 檔案
      所以你只須要確定你用的 3D 軟體 可以幫你輸出成 STL 就可以了
      輸出講白一點 就是另存新檔這樣而已
      例如 WORD 另存成 PDF
      中間沒有太多技術的困難度
    3. 將 3D 檔案匯入到切片軟體中
    4. 執行切片
      因為 FDM 的生成原理 是採用 逐層的堆疊的
      所以假設我們1層只能吐出0.2mm的材料
      而你的模型高度是10mm
      那就需要有 50層的路徑
      切片軟體的工作就是幫你把模型 每0.2mm切成一片 並產生每一片需要的工作路徑
    5. 完成並生成 G-code 檔案

    產生完的 G-code 可能長這樣
    G1 是命令的代碼 後面就是要執行的工作內容
    G1 X101.000 Y55.000 E1.003
    G1 Z0.5
    G1 X0.000 Y0.000 E2.006
    翻譯成中文就是
    X軸 前進到座標101mm的位置
    Y軸 前進到座標55mm的位置
    E軸 捲動到 1.003 mm (E軸在 3D Printer 是負責吐材料的)
    Z軸 抬高到0.2mm的位置
    X軸 前進到座標0mm的位置
    Y軸 前進到座標0mm的位置
    E軸 捲動到 2.006 mm (E軸在 3D Printer 是負責吐材料的)
    若你把這3行丟到 3D Printer 當中 你就可以得到這個只有 0.5 mm 高的 線條模型

    就是這樣不斷的 移動 吐料 就能夠完成 3D 列印了

    看一看模擬的圖片


    所以這邊我想應該能釐清一個概念
    我們需要打造一台 可以乖乖執行 G-code 的機器來完成列印
    而不是打造一台機器 看看可以用哪一種 G-code
    如果你從機器開始思考 你就會不知道 目標是什麼 怎樣動? 怎樣跑?
    但從 G-code 開始思考 就很清楚了 , 讓機器能照做就好了

    至於 G-code 是怎樣產生的原理
    說白了就是一堆數學公式
    但那是天才專屬的領域
    不是我可以學會的 XD ~ 無法分享

    3D 軟體 與 切片 的資源與建議 會放在最下面
    現在先別急這一塊 喝口水忍耐一下繼續聽我亂講



    3D Printer 步進馬達 移動的控制 與 列印精細度的關係 :

    很無奈? 或是很訝異?
    3D Printer 的原理其實就這樣子 沒有了...
    不過原理本來就是很簡單的東西
    困難的部分在於如何實做了 XD

    首先我們已經知道 要能夠讓機器 依照 G-code 來運作
    我們需要可以控制 X軸 Y軸 Z軸 的移動
    和 E軸的吐料 加溫 等等

    整個機器架構中 負責讓 X Y Z E 趴趴走的東西
    我們叫它 步進馬達 RepRap : Stepper motor
    簡單說明它的工作原理就是
    給它1次電 它就會轉1次 , 給它10次 它就轉10次
    當然原理並沒有那麼簡單 有興趣的話 就 google 吧
    步進馬達跟一般常見的馬達如 四驅車用的那種
    主要的差別是在 你每一次給它電時 它都會很精準地轉動一個固定的角度
    以 prusa i3 的規格來說 是採用 1.8度的步進馬達 並做 1/16 微步進
    也就是說 prusa i3 你給一次電 它會旋轉 0.1125 度
    如果步進馬達轉一圈 360度 , 代表它動了 3200 步
    如果步進馬達轉一圈 360度 , 能夠帶動皮帶移動 能夠帶動皮帶 400mm (40公分) , 代表步進馬達動1步可以只移動移動 0.125 mm

    重點來啦 !!
    步進馬達可以造成移動的最小單位是 0.125mm
    這就表示在移動的控制上你的精細度可以到0.125mm

    很多新手很關心 你那台機器可以印多細 它那台機器可以印多細
    其實 可以多細的問題 是看你裝的馬達有多變態
    市面上是買的到 0.9 度 1/16 微步進的馬達唷!!

    但就如強調的文字 這是在移動的控制上的細緻程度
    後面還有別的變數 ~ 會引響細緻的程度
    所以暫時不需要積極的去尋找變態的馬達 , 1.8度 的就不錯用了

    而另一個重點是 G-code 可以走多遠??
    G1 X100000 可以嗎
    結論是 可以的
    只要你的機器可以移動的範圍有多大 就可以印多大

    很多新手也關心列印的尺寸問題
    尺寸的問題 跟電子零件無關 跟列印程式也無關 跟切片軟體也無關
    而是你的機器結構 , 所以你只要讓 你想印多寬 就讓 X的桿子有多寬就可以了
    當然 你要考慮結構堅固的問題嚕!!

    PS. 我說的 給一次電 是簡單的講法 , 其實並不是真的讓它通電1次
    這邊的電也不是直接給步進馬達的電
    而是給驅動晶片的一個訊號
    prusa i3使用的是 2相的步進馬達 它有2組線圈 , 要完成一次步進轉動其實需要 ... ...
    有興趣去查原理吧 我不信我這邊亂講你聽得懂 XD
    因為到現在 我也沒有很懂 !!



    3D Printer 擠出頭 與 列印精細度的關係 :

    我猜想 X Y Z 的移動 透過上面的那個影片 加上 簡單的說明
    應該已經很容易做一個想像或是理解了
    E (擠出材料)的部分 可能沒看過實機的人會比較難想像

    我們回到你每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 刷牙
    如果要你在牙刷上漂亮的擠出 1mm 厚的牙膏
    你會怎樣做
    1. 保持牙膏根牙刷之間固定的距離
    2. 施加固定的力道擠出牙膏
    3. 緩慢地用固定的速度移動你的牙膏
    4. 完成
    盜圖來源 http://www.istockphoto.com/stock-photo-11929591-green-toothpaste.php?st=dd96663
    沒錯 ~ 你每天都在幹的事情 , 就是 3D Printer 在幫你做的事
    再來看一次 X Y Z E 幫你執行的動作
    1. 移動 Z 軸 保持 擠出頭 與列印平台的距離
    2. E軸用固定的速度 推擠線材擠出材料
    3. X Y 軸用固定的速度移動擠出頭
    4. 完成
    基本上精細度的部分還是靠 X Y Z E 的步進馬達再控制
    但是能擠出的最小量 則是靠擠出頭的孔徑大小
    目前常見的線材約是 1.75mm 或是 3mm 的線材
    因為材料很硬 所以不可能被擠出來
    必須透過擠出頭的加熱 讓它變成熔融的狀態才能被擠出



    目前我看過的擠出頭 有0.3 , 0.4 , 0.5mm的
    代表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 , 你擠出的材料的直徑 可以細到 0.3 mm
    (當然不可能沒有干擾)

    擠出頭的設計很多 , 大多數的問題都在解決 過熱 溢料 卡料 等等長時間列印所發生的物理問題
    而不是解決精細度的問題
    別騙我 0.3 mm 還不夠你用 = =

    很多是有多多?? 這麼多 RepRap : Extruders
    我自己目前用的是 RepRap : J Head Nozzle
    社群上也有很多人在自己研發 設計
    因為我也只用過 J Head , 這邊無法給予更多的心得分享啦



    3D Printer 電子控制板 :

    了解了執行的過程 和 影響品質的原因
    最麻煩的就是 倒底怎樣才能控制阿
    這部分就是很麻煩的一堆問題了
    畢竟大學就要花4年以上(考慮重修)教你資訊工程
    然後教完後也沒幾個人真的寫得出東西
    所以這真的是很困難的一個領域

    不過好就好在 Open Source 這個瘋狂的概念
    一堆天才等級的人們 一堆善良的瘋子
    把做好的東西放在網路上 我們只要拿來用就可以了

    目前以 Prusa i3 來說 需要用到的電子控制版有

    Arduino Mega 2560
    這是 3D Printer 的大腦 , 它負責處理你產生的 G-code , 去產生訊號給負責動作的零件
    Arduino 也是 Open Source 的資源 , 你心情好也可以自己買零件做一個一樣的 , 官網都有電路圖可以抓
    另外一提 ~ 雖然官網上的標價看起來很可怕 , 但在他們國家那是它們的消費水平 並沒有要把你當凱子
    你可以在露天 或 光華商場找到其他廠商開發的 , 功能與規格都一模一樣 , 且"應該"都算合法的
    當然如果你願意支持原廠 , 購買他們的產品會給它們更多的原力 XD

    Ramps 1.4
    這是 3D Printer 的??肌肉吧 XD , 它負責接收到大腦送來的訊號 , 然後共給負責動作的零件需要的電力
    這個好像沒有官方的版本 , 因為如果你認真看 , 它其實在教你怎樣自己做一張 , 而不是告訴你去哪買

    步進馬達驅動晶片
    這是 3D Printer 的??我也不知道怎樣講了 XD , 因為步進馬達需要更細膩的工作 Arduino Mega 2560 能力不足 , 所以幫它裝個外掛
    印象中如果純粹要讓步進馬達轉 光靠 Arduino Mega 2560 是可以辦到的
    但因為 3D Printer 需要的街腳很多 Arduino Mega 2560 不夠用 , 加上需要更細緻的控制而需要 (這行我可能講的是錯的)
    目前 Prusa i3 使用的是 A4988 的步進馬達驅動晶片 , X Y Z E 各需要 1 片 , 如果你想要做雙擠出頭 E 就要再多一片

    The RepRapDiscount Smart Controller
    如果你希望不接電腦就能列印 就另外需要一個 LCD 螢幕 , LCD螢幕野蠻多種的
    這種好像比較多人用

    不管你的機器長什麼樣子 , 只要是 RepRap 的架構下 用到的電子零件都是一樣的(應該啦 ~ )

    電子電路的控制原理 就沒辦法多講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詢 Arduino 的教學 , 大多數的教學文章都是用 Arduino Uno
    Arduino Uno 跟 Arduino Mega 2560 主要的差別在
    Arduino Uno 只有14隻IO腳
    Arduino Mega 2560 只有54隻IO腳
    簡單說就是 Uno 只能控制 14個開關 Mega 2560 可以控制 54個開關
    但工作原理與程式寫法 是一模一樣的



    3D Printer 韌體 程式 :

    最後了 ~ 終於
    我們準備好了電子零件
    重點就是程式咧!!
    當然有人寫好的啦
    RepRap : Marlin 這邊是在介紹它有多偉大 ~ 開玩笑的
    Github : Marlin 這邊是真的可以拿到它的程式的地方
    你可以在 Github : Marlin 下方看到一大堆的 G-code
    這邊就是我們 3D Printer 主要會用到的 G-code 了

    把 Marlin 抓下來後
    需要打開 Configuration.h 檔案
    慢慢地逐行用 google 翻譯慢慢看
    把需要設定的地方 調整成跟你機器一樣就可以了

    最後上傳到 Arduino Mega 2560 讓大腦擁有智慧
    就可以了



    機器! 給我一台機器! :

    很無奈的 如果你已經看到這一行
    我並不打算給予任何機器的推薦
    如果你有認真地看完文章
    你會發現 機器用哪一台根本不重要
    RepRap : Family Tree 這邊有上百種的 RepRap 家族機器
    哪一台比較好??
    精細度主要看的是步進馬達
    吐料的細緻度是看噴嘴
    列印最大尺寸是看你的桿子有多長
    電子零件大家都一樣
    哪一台比較好??
    你看的喜歡就好 XD

    機器的組裝
    金屬零件 列印零件的採買
    已經有太多人熱心分享了

    我主要只是提供想嘗試的新手
    先理解整個基本觀念
    然後挑一台喜歡的造型來開始玩
    不需要東擔心一下西擔心一下 這樣 ~

    如果有按照 RepRap 精神所設計的機器
    你都可以在 RepRap 找到所有詳細的資料
    以 prusa i3 舉例 How to build Prusa i3
    以 delta 舉例 GUS Simpson
    以 Smartrap mini 舉例 Smartrap Build Manual
    你可以看到每一台機器 都把所以需要的零件乖乖列出來
    需要的 3D 列印零件 也都有檔案可以下載 , 你可以請社群有空的人幫你印 , 請記得付材料費與一些時間成本
    因為幫你印的時間 , 它就不能玩了 XD

    另外很多人會看到別人的機器有某些零件
    很想要卻找不到檔案
    那可能是因為是自己設計的不想要分享

    或是在網路上找列印零件 常常都只找到 某一軸 , 都找不到完整的整套零件
    因為在韌體上 X Y Z E 軸都是獨立工作的
    所以往往大家改變設計都是一次改一個軸
    但別擔心 X軸用A設計 , Y軸用B設計 只要設定正確 都是可以正常工作的

    目前台灣也有越來越多的 工作坊
    很多熱愛分享的玩家都在那邊聚集
    也有工具可以當場借用
    不過我都沒去過就是了 /_\
    總之我想說 ~ 裝一台機器 資源很多不用擔心裝不起來
    要勇敢!!



    不能不貼的連結 :
    3D印表機 DIY 建構筆記 : 太多教學了! 其實我也只看這邊的文章而已 XD
    RepRapRepRap官網 : 英文不親切 輸 3D印表機 DIY 建構筆記 排第2也是理所當然 , 但耐心用google翻譯慢慢看 這邊有所有的資料與教學!
    thingiverse3D 模型分享網站



    因為如同我一直強調的 ~ 我只玩過 Prusa i3 XD
    我比較著重在玩 韌體程式 和學習電子控制 , 沒有在玩列印
    RepRap 的概念都一樣 暫時應該也不想玩別的機器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列印作品] 翻肚魚 - 一體成型且關節可動




    模型下載位置: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241790
    列印機器:Prusa i3
    擠出頭:J-Head
    塑料:PLA
    氣溫約20度
    濕度約50%
    無熱床

    Slic3r切片設定概要:


    線寬0.4mm
    層高0.2mm
    第一層溫度240度(溫度senser誤差很大)
    溫度240度(溫度senser誤差很大)
    回抽距離1.3mm
    回抽速度10mm/s
    回抽抬高Z軸0.1mm
    無支撐
    列印速度約60mm/s


    Slic3r詳細設定:


    ; generated by Slic3r 1.0.0RC1 on 2014-02-06 at 17:36:10

    ; layer_height = 0.2
    ; perimeters = 3
    ; top_solid_layers = 3
    ; bottom_solid_layers = 3
    ; fill_density = 0.13
    ; perimeter_speed = 60
    ; infill_speed = 60
    ; travel_speed = 130
    ; nozzle_diameter = 0.4
    ; filament_diameter = 1.75
    ; extrusion_multiplier = 1
    ; perimeters extrusion width = 0.42mm
    ; infill extrusion width = 0.40mm
    ; solid infill extrusion width = 0.40mm
    ; top infill extrusion width = 0.40mm
    ; first layer extrusion width = 0.60mm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3D列印問與答

    列印件相關問題

    Q:請教大家都是怎麼把成品從平台上拔下來的?每次都拔得半死,感覺平台快被我扯掉不然就是整條膠帶撕下來...
    A: 如果你是使用口紅膠來黏著工件,那你可以使用吹風機,從玻璃板背面進行加熱。利用玻璃與ABS/PLA熱膨脹係數不同的特性,讓黏合面鬆動,這樣就可以比較輕鬆得鏟下工件。
    詹政運:買一個環氧樹旨板,上保利龍膠,印好了板子折一下,東西就分離,越大件越好分離。

    Q:列印件底部會翹起來,怎麼辦?

    Q:請問各位大大,在噴印時完成品有出現長跟寬比圖面上多0 .2或更大的問題嗎?
    A:KISSlicer 有專門解決這種問題的功能 "Inset Surface"。這個設定,會讓模型的大小,依外緣法線方向,向內縮小。這樣就可以讓卡榫的空位加大,補償列印過程中塑料熱漲冷縮的誤差。

    Q: 我常發生 在第一層畫小圓的時候 小圓 會被噴頭帶 走 這是因為不夠黏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A: 可以朝著這幾個方向來調整,應該會有所改善:1. 擠出頭與列印台的距離稍微再調近一點。2. 如果使用Slic3r,可以把第一層的擠出線寬,設定成孔徑的1.5倍。3. 降低第一層的列印速度。我自己常用的設定值是25~30mm/s。4.列印溫度再提高10度試看看。 5. 口紅膠塗厚一點,列印前先用吹風機吹乾吹硬。

    Q: 請問拆支架有什麼秘訣嗎? 我的支架都好難拆啊!
    A: 目前如果需要開支架,我一定會使用KISSlicer做切片。然後間隙(Gap)設跟列印的層高一樣。這樣可以兼顧列印品質與支架拆除的難度。如果希望支架能更好拆,可以嚐試著把Gap設成層高的兩倍、三倍做實驗。

    Q: 牽絲很嚴重ㄝ,怎麼辦?
    A: 牽絲的問題,把retraction設成速度10mm/s,距離1~2mm試看看

    Q: 為什麼印到一半會出現線捲打結的狀況?
    A: 那應該是線頭沒抓好,縮回線捲裡面,再重新拉出來的過程中打結了~

    Q: 目前遇到當印白色時會產生很有規律的水波紋路,不知你有沒有遇過?該如何解決呢?
    A:  大多是Z軸牙條不直造成的。想辦法把牙條折直(難),或是重新買牙條,然後要求老闆要找很直的給你(也不容易XD)。

    馬達相關問題

    Q:馬達用一步0.9度的,列印出來的品質會比1.8度的好嗎?
    A:目前我手邊有兩台印表機,分別使用0.9度跟1.8度的馬達。但是列印出來的作品,我看不出有馬達角度有影響。

    Q: 馬達轉動方向顛倒,怎麼辦?
    A: 只要把馬達的四條電線,順序顛倒過來插,就可以讓馬達改變旋轉方向。

    Q: 看起來馬達就一直正轉逆轉,不知道是接線反了還是馬達壞了,還是driver的問題?
    A: 一般這種問題都是馬達線路出問題。例如杜邦壓接頭沒壓好,造成斷路。或是馬達線順序接錯。

    Q: 馬達都不會轉動,怎麼回事?
    A:

    • 第一個要檢查韌體是否有正確安裝。
    • 用電表檢查12V電源是否有接進控制板。
    • 拿備用的a4988模組替換上去,確認A4988是否正常。
    • 檢查杜邦壓接頭沒壓好,造成斷路。或是馬達線順序接錯。


    Q: 為什麼我測試XYZ軸馬達的時候,都只能往某個方向移動,另一個方向都不會動?
    A: 因為還沒有做歸零,所以控制板會以開機時的位置為零點,只能往正方向移動,不能讓位置小於零。請務必先完成EndStop的安裝以及測試,再做馬達的測試。

    使用M119觀察End Stop是否安裝正確。沒有按下微動開關時,M119應該顯示open;按下微動開關後,M119應該會顯示被按住的開關為TRIGGERED。 TRIGGERED代表控制板認為台車已經頂到End Stop,不能再往負方向移動。 End Stop 不接、接錯,保證沒辦法正常工作。請耐心把End Stop接好。

    Q: 我的步進馬達好燙喔,怎麼辦?
    A: 需要調整電流的供應,請參閱"調整4988步進馬達驅動板電流上限"一文。

    溫度相關問題

    Q:請教 define PID_MAX 這個數值愈大是否功率愈大愈費電呢?
    A:不是這樣的。PID控制,會決定合適的功率輸出,讓擠出頭溫度維持在目標溫度。PID_MAX 只是限制最高功率能輸出多少,並不會增加正常工作時的功率輸出。
    Q: 溫度怎麼都不會升高?
    A: 檢查看看加熱棒、加熱電阻的引線,跟延長線之間的壓接套,有沒有接觸不良的問題。

    Q: 每次都是慢慢加溫到接近175度時突然會跳到235度? 怎麼回事?
    A: 檢查看看熱敏電阻的引線,跟延長線之間的壓接套,有沒有接觸不良的問題。

    Q: LCD上顯示 Err:MINTEMP,溫度顯示0度,怎麼回事?
    A: 檢查看看熱敏電阻的引線,跟延長線之間的壓接套,有沒有接觸不良的問題。


    Q: 當噴頭加熱到185度左右 還沒有擠料 可是他卻會自己一直擠出料 擠到噴頭內都空了才不會 這樣是正常的嗎?就變成cura開始列印 正式擠料的時候 卻因為擠出頭裡面空了,要擠很多進去以後才噴得出來。
    A: 溫度夠高時,塑料會自己跑出來,是正常的。伴隨著會讓正式開始擠料時,沒辦法馬上開始吐料,要靠"預擠"(Skirt)功能來解決這個問題。Cura 預設就會產生預擠。如果預設的預擠仍然沒辦法解決你的問題,那需要開Expert config,增加 Skirt -> Minimal length 這個項目的值,讓預擠的長度長到能夠在列印零件之前擠出塑料。

    Q: 擠出機運作的有點問題,會正常運作一陣子,然後忽然一直不動,然後又恢復正常,就這樣循環,請問有人知道是什麼樣的問題嗎?
    A: 溫度不穩定,掉到最低下限以下,造成擠出機強制不轉動。
    解法1:第一層溫度跟之後的溫度設一樣,不要做變化。
    解法二:整體溫度調高,讓擠出頭溫度不要掉到最低下限以下。
    解法三:修改Marlin,降低最溫度最低下限(EXTRUDE_MINTEMP)

    Q: 為什麼擠出頭沒辦法順利擠料,擠沒多久就會卡住?
    A: 因為喉管的散熱沒有做好,請參閱"為什麼擠出頭的喉管需要散熱??"一文。

    Q: 請問擠出機馬達不動,是若排除a4988跟馬達壞掉的話,是否是設定上的問題?
    A: Marlin的設定檔Configuration.h中有一個設定
    #define EXTRUDE_MINTEMP 170
    溫度170度以下,擠出機不會轉動,以免在塑料沒有熔化的狀況下轉動擠出機。如果希望在更低的溫度下運作,可以修改這個設定值。

    雜七雜八的問題

    Q: 請問prusa i3整組買起來價格大約落在哪呢?
    A: 建議規畫兩萬塊錢的預算。正常狀況下,不會超過這個數字。

    Q: J-head要怎麼清理?鋁塊跟黑色PEEK管要怎麼拆開?
    A: 要把peek跟鋁塊轉開之前,建議要加熱到工作溫度。這樣螺牙之間的膠軟化,才不會很難轉開,甚至把鋁塊的螺絲管扭斷。但是要小心不要燙到手、不要夾斷熱敏電阻的引線。

    Q: 我的LCD控制總是顯示"No Card",無法使用SD卡,怎麼辦?
    A: SD卡沒有格式化成FAT32,就沒辦法被Marlin讀取。另外也有可能是排線接觸不良,或是排線損壞,需要更新。

    Q: 如果列印出來像這樣,每一層都有一點點錯位,側面印得很不平,是怎麼回事?
    A: 一般這種問題是因為皮帶輪的止付螺絲鬆脫了,或是皮帶本身太鬆造成的。止付螺絲可以上一些螺絲膠來防止鬆脫。